倔强医生“死磕”神经影像领域近20年,他说:
“治病救人,台前幕后都是舞台!”

▲鲁宏(中)和同事讨论工作
▲鲁宏做医学实验
本组图片为资料图
巴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晴
即使身处城口、秀山等相对偏远的区县乡镇卫生院,群众同样也能享受优质医疗诊断。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率先在巴南建立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为偏远乡镇卫生院会诊疑难病例3000多例,让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延伸到偏远的乡村。这个惠民项目的背后,有位倔强的医生——鲁宏。从小就立志当医生救死扶伤,从医后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毅然换岗,身患重病仍然坚守岗位攻克脑创伤脑梗塞影像难题,这位倔强的医生“死磕”神经影像领域近20年,其脑水肿的分子机制及分子影像课题研究获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达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国内10多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令越来越多的脑损伤患者受益。
为更好地治病救人
他从临床转到放射科
1965年,鲁宏出生在城口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因为延误诊断,父亲错过了股骨颈骨折最佳治疗期,瘫痪在床;小小的阑尾炎,却让姐夫死在手术台上……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伤心事,让鲁宏从小就立志当医生救死扶伤。
通过努力,鲁宏如愿考上了医学院校。1984年毕业后,做了一名临床医生。工作没多久,他发现许多疾病都需要拍片确诊,但是放射科送来的片子,图像不理想、报告不准确,不能很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疗。尽管当时放射科作为辅助科室,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都没法跟临床比,他还是决定离开临床到了放射科工作。
“我想起当初学医的目的,不就是为治病救人吗?只要能够更好地治病救人,又何必患得患失呢?”鲁宏说,他义无反顾到了放射科,主动从台前退到幕后。
与此同时,鲁宏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博士后学历。
身患重病不停实验
他突破瓶颈造福脑损伤患者
“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脑创伤脑梗塞患者逐年增加,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质量。我决心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鲁宏说,200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得到了市级专业医学实验室的支持,组建团队开始了“脑水肿的分子影像”课题研究。
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实施起来,鲁宏却发现困难远比预想的大得多。实验屡屡失败,工作压力大且劳累,他患上了急性肾炎合并高血压病。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全身水肿……最严重时双腿肿痛,弯不下腰,穿不了鞋,无法站立,更别提走路了。
妻子看了心疼,流着泪对他说:“要不我们先把课题实验放一放!”这么多年来,爱人总是无条件支持他,这是第一次对鲁宏提出要求。
“有那么多患者需要我,临床等着我,我能安心躺在医院治病吗?”鲁宏对妻子说,早一天出成果,就早一天造福患者,“只要我不倒下,实验就不会中断。”
2003年的冬天,在突破“脑水肿产生的分子机制”瓶颈时,鲁宏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双腿肿痛难忍时,他就抬高双腿坐一会儿;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就把降压药从2片加到4片;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儿;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实在憋得难受,就取下口罩深呼吸一会儿。终于在坚持了三天后,结果出来了,实验成功了!
深耕神经影像领域
他对脑损伤精准诊断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到现在,鲁宏对神经影像领域的深入研究已近20年,完成相关课题15项,查阅上千万字的国内外文献,写下30多本厚厚的实验记录,开展了600余次实验,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5部。
“让我最高兴的是,脑水肿的分子机制及分子影像课题研究通过了国家基金委专家评审组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鲁宏说,这对脑损伤的精准诊断、疗效评估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多次在国内外参加研究成果交流会。在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重医附一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国内10多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令越来越多的脑损伤患者受益。
同时,他还率先在市七院建立了巴南区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为城口、秀山等地偏远山区免费培养放射专业人才,至今已为乡镇卫生院会诊疑难病例3000多例。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牢记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鲁宏说,只要能更好地治病救人,他不在乎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只要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哪里都是我的舞台!”
(编/张英 审/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