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
探索幸福真谛,
追问人生何求。
奋斗是幸福的源头活水,
奋斗是人生的价值尺度!
奋斗者说:趟过急流险滩,我们看见了征途风景无限!
奋斗者说:越过起落浮沉,我们感受了人生壮阔无边!
竹杖芒鞋轻胜马——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自幼家境贫寒,他靠假期打工支撑学业;
胸外科曾一差技术二差设备,他买回猪肚、大肠上万次模拟练习食管、肠管吻合技术,改制多种手术器械,最终“铤而走险”,实现了从传统开放式手术到全腔镜手术的跨越,填补了巴南区胸外科多个高难度新技术空白。
经历无数次跌倒与爬起,他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这就是区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正红在手术刀刀尖上起舞的奋斗人生,总是充满艰险与惊险。
饿其体肤:寅吃卯粮的童年记忆
饥饿、嘴馋、拖欠的学费、打补丁的旧衣服……这是今年36岁的张正红,永远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张正红出生在湖北省汉川县脉旺镇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父母双双残疾,兄弟姊妹较多,一家人总是寅吃卯粮。但童年也曾有过温馨时刻——那就是偎依在慈祥的祖父怀里,听他讲那些神奇的故事。
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张正红10岁那年,祖父患上食管癌,因贫困缺少治疗,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爱的祖父活生生被饿死。
张正红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此立下初心:长大治病救人!
两个姐姐为支持张正红上学,早早辍学打工,直到他顺利考上三峡大学医学院。
大学期间,张正红靠助学贷款缴纳学费,靠做家教、打短工和奖学金挣得生活费。
张正红永生记得大一暑假时,他去建筑工地打零工。当时不足50公斤的身体,扛着超过50公斤的水泥颤巍巍地爬5层楼,一天竟爬了几十个来回!
累了,困了,晚上,张正红竟然在将近40℃的高温里,靠着用工地门板搭的床睡了个通天亮!第二天早上醒来,两眼难睁、四肢酸痛,全身满是蚊子叮咬的红疙瘩,奇痒难忍。
但张正红咬牙坚持下来了。他认为,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初心和梦想,就会有超常的意志!一旦他想怨天尤人时,就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其心志:“铤而走险”独挑大梁
2004年7月,张正红大学毕业。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他不得不放弃憧憬多年的考研梦,来区二院当了一名胸外科医生。
胸外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胸外科医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铤而走险”的职业。
以往二院实施胸外科手术,都是请上级医院教授前来会诊,既增加了患者住院等待时间,又让其承担了一笔额外会诊费用。
2011年4月,张正红从重医一院胸外科进修回来后,立下志向:一定要改变二院胸外科技术落后的现状!
从请教授临场指导,逐渐过渡到独立开展手术,从传统开放式手术,逐步转化到全腔镜手术,张正红都是从零开始。
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体会。
张正红至今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独立做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情形。
手术前,老主任劝他:“小张呀,病人都70多岁了,这台手术风险太大,在目前的医患关系情况下,就算患者家属签了生死状,你还是放弃吧!”
做,还是不做?
张正红陷入两难:不做,没有任何风险,但患者可能失去唯一的康复机会;做,自己将面临严峻挑战,稍有闪失,后果承担不起……
想想患者家属乞求的眼神,和患者无法下咽的痛苦表情,突然间,张正红仿佛看到了曾被病魔折磨的祖父……
他毅然决定:这个难关,必须闯!
可上天好像故意要考验张正红。手术中,他碰到了胸外科医生最棘手的问题——患者胸主动脉突发活动性出血,情况万分紧急!
怎么办?怎么办?
请教授救场,显然来不及了,而整个手术台上最熟悉胸外科的只有他自己!张正红反复告诫自己,这个时候千万不可自乱阵脚!
张正红强迫自己镇静下来。他屏住呼吸,压迫、控制血压、缝合……5分钟,10分钟,30分钟……一系列紧张而精细的操作之后,血被顺利止住了,整个手术室沸腾起来。
当手术完成时,张正红才发现自己已经空腹奋战了11个小时,衣服早已湿透,助手也换了两拨。
当他拖着僵硬的双腿走出手术室时,焦急万分的家属向他深深鞠了一躬:“张医生,您辛苦了!”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无比自豪!”张正红说。
独挑大梁从此成为张正红的常态。
炼其精艺:在猪大肠上练缝合
正是这一次次独挑大梁,张正红的胸外科经验不断积累,技术也逐步提升。
二院胸外科刚起步时,因经费紧张,有时缺乏一些手术器械。张正红时常仿制一些手术器械:他尝试过将克氏针打磨成电凝钩、推结器,将注射器改装为胸外科穿刺器……
他也因此尝过非专业的苦头:曾经被飞转的砂轮磨破过手指,被烧红的铁签烫过手臂……为了给电凝钩找到一种适合的绝缘外皮,他在家翻箱倒柜,甚至被家人称为疯子。
经过多次实验、改进,这些器械经过严格消毒后,至今仍然能派上手术用场。自创器械,既节约了患者的费用,也解决了燃眉之急,同事们戏称张正红为“张铁匠”。
手术再复杂,也离不开一次次的分离、打结、缝合。要想完成一台手术,并且做到安全、迅速、漂亮,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张正红的“手艺”是这样炼成的——
为训练缝合技巧,他买回猪肉进行了上千次缝合练习;
为做好食管、肠管的吻合,他买过猪肚、大肠模拟吻合上百次;
为改进腔镜下的手术技巧,他自购电脑和图像采集器,把自己的一些手术记录下来,回家后反复比对观看,以优化提高。
用张正红妻子杨彦的一句话讲,每当她看到猪肚、肥肠两道菜,就会联想到血淋淋的手术场景,根本吃不下去!现在就连一岁半的小女儿偶然看到他的手术视频时,都能下意识地指着屏幕喊:“切嘎嘎(肉)!切嘎嘎!”
付出总有回报。
近两年,张正红带领的团队在胸外科高难度、新技术领域,填补了区二院和巴南区多项空白,张正红本人也获得了多项市、区、院的荣誉和奖励。
行医近15年,他曾经因自己不是大医院的大专家、大教授被患者和家属怀疑过;因不是医学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被一些同行看低过、轻视过;也因为一部分病人的病痛不能被自己解除,而暗自伤神过、自责过。
但更多的时候,他收获的是病人的微笑,家属的感激,还有妙手回春之后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满足感!
前不久,张正红站在“奋斗的人生最幸福”的报告席上,他说:
永不服输,挑战自己;永不停步,超越自己——这样的奋斗人生才是最幸福的!